2005-09-26

香港同人活動簡史:(part5)

嗯~~~簡史的連載是到了最後一話,因為相關的座談會已經完成,相信有些朋友已在當場看過這部份了,所以也特別增刪了一點細節(特別是有關商業誌部份),先謝謝老人家的提議.
說 一點座談會的事吧~~~因為自己是客席嘉賓,所以不用上台,可以氣定神閑地只對有認識的話題發表意見,相對而言席上嘉賓不得不為所有提問作答,可想而知不 是件輕鬆的差事,而且話題上也太過繁雜,兩小時的座談會其實只能蜻蜓點水地淺談而已,不過找來的王教授卻製造了不少富娛樂性的話題(雖然很有見地可是解乏 可行性).對同人文化有認識的朋友可能沒大得著,好在不算沉悶.希望以後再有類似活動時,可以多做些集中點的話題吧!

這篇發表了之後,會有兩週時間到加拿大探親,這段是間不易打理這blog,如有留言,請恕兩週下才能回覆大家吧~~~~~

香港同人活動簡史(part5)

5/衝擊期(2001~~~~)
由2001年開始,香港同人圈處於一個表面全速發展的時期,單從[COMIC WORLD]參加組織突破三百檔,COSPLAYER參加者數以百計便知道香港同人活動正急速發展.
但不少新問題/狀況隨著同人活動擴展而浮現:
電腦繪畫技術,數位化印刷及電腦配件普及,令少量印刷的同人制作包裝上更見精美,無版印刷也使得數十本印量的同人誌可以製作出近似商業印刷的水平,令同人創作更易達到收支平衡,也令越來越多同人精品的品種出現(也關係到cg令同人玩家更容易掌握到彩稿製作).
另 一方面由各大專學院學會主辦的同人活動(例如秋祭)的出現,令小規模活動更普及化.而商業漫畫又開始將眼光放在同人圈中,希望可以發掘出廉宜又出色的新 秀,令出現暮氣的商業漫畫圈可以出現一線生機.傳媒亦因為COSPLAY等大受歡迎的項目,而作出多番正負面不一的報導,這些評價亦影響了不少普羅大眾對 同人活動的印象,這些情況亦加劇了同人活動問題的表面化.

以下就用幾個二元課題說明某些問題:
原創同人誌 vs 二次創作同人誌
精品 vs 同人誌
市場指向 vs 個人趣味
畫面指向 vs 主題指向
網上發表作品 vs 印刷發表作品
插畫本 vs 漫畫故事本
同人game vs 同人cg
cosplay vs 同人誌
演繹性質的cosplay(如一切acg角色) vs 非演繹性的cosplay(如:lolita,j-rock)
服飾演出 vs 身形長相
ball joint doll(例如S.D.) vs 手辦模型
老手說教 vs 新秀自尊
團結 vs 個人化

上 述各式二元課題無必要以對立關係去理解,因為大多數的關係都是浮動的,也可能是同一批同人玩家,在不同時期會嘗試/遇上的事情.但當這些二元課題成為一種 決擇時,就不得不思考自己切身的需要.當大家的決擇成為一種趨勢時,往往也帶來相對的問題,這情況就該問一下,現在的同人圈有沒有能力去解決?還是讓問題 自行隱沒?

除了上述一眾問題外,這段時間雖然制作質素越來越高,但較缺乏影響大局的作品和事件.倒是由商業漫畫或出版社的角度看,同人跟商業的互動關係卻越來越密切:

02年中出版的[漫天星火]跟[火燒連環圖]關係密切,但卻是以商業市場作出的新嘗試,雖然成績未如理想,但卻是同人創作在2000年以後一個有意義的嘗試.
同 年的甜筒製作推出一系列的廉價本漫畫雜誌,03年由樂文社針對內陸市場出版的[漫畫迷]和[漫人迷],同年BEE WONG捧紅了小雷,小雲,KAI等作者的漫畫期刊[漫畫家],之後聯同樂文社出版的[CHEESE],還有至今仍然生存(2004年創刊,2005年 10月共出版了8期)火狗工房出版的[speed up],都不約而同地向香港同人誌作者群邀稿.
香港同人創作經歷了差不多二十個年頭堅持的日式風格,在進入二仟年終於有望成為主流,也間接成為商業漫畫的獵頭之選,雖然背後仍有太多不穩定因素,但以同人圈為練武試劍之所仍是個普遍的看法.

也介紹兩本別具一格又對當今同人活動產生著影響的商業誌:由[四百尺]班底出品的[玩物誌Hobby Hong Kong]是全港首本以cosplay相關資訊為重心的雜誌.[ANI-WAVE]的出現就代替了當日[A-CLUB]的位置.

回顧香港同人活動發展的二十個年頭,同人活動的定義不時被推翻或擴闊,現有的同人玩家往往只以個人熱情投射作所在活動的依歸.先粗略一算現今同人活動比較受人注意的數項:
原 創漫畫,二次創作漫畫,原創小說,二次創作小說,原創精品,二次創作精品,同人畫集,同人CG CD-ROM,同人動畫,同人電玩軟件,acg評論,日本聲優,ACG相關音樂及歌曲,同人歌詞,演繹性質的cosplay,非演繹性的cosplay, 玩具類(ball joint doll,手辦模型,PINKYetc....),桌上遊戲類....跟原初的獨尊原創漫畫已經是兩個世界.也許以後還有更多新活動會被歸到同人活動範圍 之下,到時群眾對同人活動的認知,可能又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那麼我們又如何面對未來同人圈的變化呢?